指個體沒有相關的意愿,是在外部的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。
指個體做出道德行為時有明確的目的、計劃,而且是個體積極主動地進行的。
最新試題
外在的德育目的強調德性修養(yǎng)本身。
我國出現“德育”一詞是在明末清初。
下列小學生道德發(fā)展的總體趨勢中,哪些符合實際情況?()
人的品德依賴于德育。
艾森伯格認為親社會行為是合作;分享;助人;捐獻;謙讓;安慰;同情等。
柯爾伯格認為兒童的道德成熟過程就是道德認知發(fā)展過程。
品德是人的自然屬性。
家庭德育在品德發(fā)展中起主導作用。
道德認識是品德的根本屬性。
小學生公道的公正(公道水平的公正)形成在8—11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