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、萊茵河畔
B、柏林
C、紐倫堡
D、漢堡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、斯大林
B、希特勒
C、毛澤東
D、列寧
A、武力暴動
B、奪權
C、反體制
D、反社會
A、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》
B、《逃避自由》
C、《自殺論》
D、《獨裁論》
A、盲從
B、反對
C、無明顯傾向
D、以上都不對
A、充分利用現(xiàn)代化工具
B、將現(xiàn)代化傳播手段與傳統(tǒng)文化相結合
C、采用制服化統(tǒng)一化的宣傳
D、以上都正確
最新試題
19世紀,人口快速膨脹,馬鈴薯做的飯菜在歐洲的許多地區(qū)已取代了現(xiàn)代早期由面包和粥構成的體系。對一部分人來說,這意味著日常飲食的一個根本性轉變。這一變化反映了()
羅馬大競技場遺址(如圖)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,亦稱角斗場,看臺多層分布,可知當時古羅馬()
伯利克里時期,雅典的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,公民大會主席團也經抽簽產生。這()
19世紀,恩格斯在觀察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所作的報告中寫到:工資較多的工人,飯桌上每天都有肉;如果掙錢較少,面包和土豆就要吃多一點;在工資最低的工人中,土豆就成了唯一食物。食物供應()
一個歷史事實可由若干事件構成,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構成,由此排列事件的層次(如下圖)。下列選項符合圖示的是()
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(zhàn)爭中,俄國士兵所用的步槍射程只有西方軍隊的三分之一,只有用帆船來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;之前的30年里,爆發(fā)了500多次農民騷動。這一系列困境催生了()
作為中世紀的縮影,“布里格斯托克羊毛的旅行”表明城市區(qū)佛蘭德斯發(fā)展離不開()
646年,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,進行了一系列改革,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封建國家,加強對地方的控制。材料表明“大化改新”重點學習唐朝的()
印度國家博物館的“青銅舞女”備受矚目,據考證出土時間約為公元前2700年。其出土地應為()
“各種不同形態(tài)的動植物種類不是固定不變的,……是共同的原始起源的自然結果”。這一觀點源于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