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建筑柱下樁基承臺,承臺底面標高為-2.0m,承臺下布置了沉管灌注柱,樁徑0.5m,樁長12m,建造地位于7度抗震設防區(qū)(0.15g),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,工程地質(zhì)及工程土質(zhì)性質(zhì)指標及測點1、2的深度dS,如圖所示。
已知飽和粉細砂層為液化土層,當?shù)卣鹱饔冒此降卣鹩绊懴禂?shù)最大值的10%采用時,單樁豎向抗震承載力特征值R(kN)最接近下列()項。
A.770
B.840
C.960
D.1200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某建造在抗震設防區(qū)的多層框架房屋,其柱下獨立基礎尺寸為2.8m×3.2m,其基礎埋深為1.8m,如圖所示。作用在基礎頂面處的地震作用效應的標準組合值分別為:FK=1200kN,VK=180kN,MK=200kN·m。基礎及其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γG=20kN/m3。
該地基抗震承載力特征值f(kPa)最接近于下列()項。()
A.345
B.355
C.266
D.260
某建造在抗震設防區(qū)的多層框架房屋,其柱下獨立基礎尺寸為2.8m×3.2m,其基礎埋深為1.8m,如圖所示。作用在基礎頂面處的地震作用效應的標準組合值分別為:FK=1200kN,VK=180kN,MK=200kN·m。基礎及其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γG=20kN/m3。
該地基基底平均壓力p(kPa),基底最大壓力pmax(kPa)最接近于下列()項。
A.p=140;pmax=219
B.p=146;pmax=219
C.p=140;pmax=224
D.p=146;pmax=224
某建造在抗震設防區(qū)的多層框架房屋,其柱下獨立基礎尺寸為2.8m×3.2m,其基礎埋深為1.8m,如圖所示。作用在基礎頂面處的地震作用效應的標準組合值分別為:FK=1200kN,VK=180kN,MK=200kN·m?;A及其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γG=20kN/m3。
地震作用下,該地基基底最大壓力值pmax(kPa)不應大于下列()項。()
A.305.8
B.315.1
C.369.2
D.414.4
某建造在抗震設防區(qū)的多層框架房屋,其柱下獨立基礎尺寸為2.8m×3.2m,其基礎埋深為1.8m,如圖所示。作用在基礎頂面處的地震作用效應的標準組合值分別為:FK=1200kN,VK=180kN,MK=200kN·m?;A及其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γG=20kN/m3。
假定MK=600kN·m,該地基基底與地基土之間零應力區(qū)的長度(m)最接近于下列()項。
A.0.056
B.0.065
C.0.085
D.0.135
A.0.284
B.0.296
C.0.409
D.0.462
最新試題
某7層高度23m的一般民用框架結構房屋,其柱下獨立基礎的基礎埋深為2.0m,地下水位距地表1.0m,建于8度抗震設防區(qū)(0.20g),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。工程地質(zhì)分布情況:地下0~8m粉土,黏粒含量為13.2%;8~22m細砂?,F(xiàn)場標準貫入實驗測得:深度10m處,N=14(臨界值N=18);深度12m處,Ni=16(臨界值N=20),深度15m,Ni=18(臨界值N=23)。試問:該場地土的液化指數(shù)I最接近于下列()項。
可能發(fā)生液化的點數(shù)為()。
某建筑的低承臺群樁基礎存在液化土層,若打樁前該液化土層的標準貫入錘擊數(shù)為10擊,打入擊式預制樁的面積置換率為4.3%。試問:打樁后樁間土的標準貫入試驗錘擊鼓(擊)最接近下列()項。
應采取的抗液化措施為()。
可能發(fā)生液化的土層層數(shù)為()。
某建筑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(0.20g),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,該場地的某多層砌體房屋墻下條形基礎埋深為2.0m,地下水位為-5.0m,工程地質(zhì)及標貫實驗數(shù)值見圖12.4.1所示。試問:判定該場地土的液化等級為下列()項。()
該地基基底平均壓力p(kPa),基底最大壓力pmax(kPa)最接近于下列()項。
某建筑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,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.30g,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。場地覆蓋層厚度為20m,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度為245m/s,結構自振周期為0.5s,阻尼比為0.04。試問:在計算水平地震作用時,相應于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(shù)最接近下列()項。()
進行第一個階段設計時地震影響系數(shù)應取()。
對液化土層進行砂石樁擠密處理,砂石樁直徑400mm,正方形排列,要求將孔隙比從0.9降低到0.78,則砂石樁間距值接近()。